一個荷蘭女孩為了愛情遠(yuǎn)赴中國,在北京的胡同生活了60年,她的愛情故事可歌可泣,也為我們展示出了相愛的范本:不畏距離、不畏國籍,只要有愛就能攜手到老。
如今這個女孩年逾古稀,有時人們會看到她穿著棉布衣服,在胡同里打掃,令人好奇的是,她的愛情故事究竟是怎么開始的。
與愛人的雨中邂逅
這個荷蘭女孩名叫米拉,她的家庭在當(dāng)?shù)胤浅o@赫,曾經(jīng)出過著名的畫家梵高。1953年的時候,因為米拉的家人要到中國工作,于是將她一起帶來這里。米拉怎么也沒想到,會在陌生的中國遇到她的真命天子。
一個秋天的午后,雨水下得急,米拉撐著傘在車站等車。突然有個小伙子為了避雨,闖入了她的傘中。
米拉嚇了一跳,但是她定睛一看,小伙子好像沒什么惡意。這個小伙子叫楊寶祿,因為避雨避得急,他冒冒失失闖到了米拉身邊。等反應(yīng)過來,楊寶祿已經(jīng)羞紅了臉,他連連對米拉道歉,又擔(dān)心中文讓這個外國人聽不明白。正當(dāng)楊寶祿不知所措時,米拉笑了起來,用標(biāo)準(zhǔn)的中文說“沒關(guān)系”。
原來這個外國女孩會說中文,楊寶祿也笑了。在等車的這段時間,兩個人攀談起來。米拉知道了,楊寶祿是附近電機(jī)廠的工程師。這次邂逅讓兩人都對對方很有好感,但是誰也沒有說破。
本想把愛意埋在心底的米拉,卻在第二天又見到了楊寶祿。楊寶祿是專程找來的,他不想克制自己的感情,希望與米拉一起走下去。這就樣,兩人開始了頻繁約會。
可是好景不長,米拉的家人要調(diào)回荷蘭了,無奈之下米拉只得和家人回去。不愿放棄戀情的她,開始了和楊寶祿通信。他們在信中訴說著思念,可是又因為現(xiàn)實問題傷腦筋。
那時中國與荷蘭生活水平相差很多,作為貴族出身的米拉,很難適應(yīng)在中國的生活。但是通信三年之后,她還是決定奔赴愛情,這一舉動遭到了全家的反對。
不被祝福的愛
親朋好友都覺得米拉瘋了,男方只是個中國工廠的普通員工,到底有多大魅力讓她這么執(zhí)著。更何況兩人的成長背景不同,米拉家境顯赫,從小所受都是貴族教育,而楊寶祿出身平凡家庭,兩人根本門不當(dāng)戶不對。看著米拉為愛消瘦,大家認(rèn)為只是一時情迷,從不看好這份愛情可以長久。
但是米拉主意已定,她堅定地認(rèn)為,自己會和楊寶祿相伴一生。家人不肯資助她去中國,于是她便開始打工掙路費。作為一個貴族小姐,米拉并沒有吃過太多苦。開始打工之后,的確有些吃不消,但她還是做了幾份兼職,特別苦的時候,楊寶祿的信給了她莫大的支持。兩人在信中互相鼓勵,并期待北京再相見。
米拉的苦心終于打動了父母,他們看到女兒爆發(fā)出前所未有的決心,最終認(rèn)可了這段戀情。父母同意資助米拉路費,這讓米拉欣喜若狂。不過她也答應(yīng)家里人,會在北京好好照顧自己,除了守護(hù)好愛情外,也不會讓父母操心。就這樣,1960年,米拉坐上了去北京的飛機(jī)。